浅评王崧舟转岗

2016-2-18 0:00:00  点击量:2995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转岗了。

1转岗到大学任教,并不等于“高升”

王崧舟转岗了,有些人表示祝贺,认为他高升了。其实当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应该是同样的“伟大和光荣”,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中国教育管理失败之处首先在于:不把“小”学老师和“大”学老师同等待遇。其实,小学老师比大学老师难当。大学老师队伍中,兢兢业业教书育人的非常多;但是,大学老师混饭吃的可能性比小学老师大。在小学课堂,满堂讲、整天灌,一天也混不下去;除非你到偏远地方、薄弱学校任教。在大学,即使国家985211高校,以照本宣科的方式念幻灯片的老师,也能“坚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能从讲师一直“混”到教授。学生听课的时候,先坐后排,迟到者只能依次往前坐。前排正中的座位,老是一直空着。还有的教授,可以一直盯着天花板连续讲课四十分钟;下面的学生因为有手机,在紧张而忙碌的收发微信中还不“耽误”听课。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不难推测出:王崧舟属于“主动”转岗。截止目前,还不清楚王崧舟去了大学之后准备以何种方式授课。第一种可能,“少数服从多数”,也“照本宣科念幻灯片”,或者干脆不用幻灯片,像神父一样宣讲。第二种可能,继续沿用“诗意语文(教学)”的课堂风格。可是,学生变了——小孩改为成人,课程变了——“语文”改为“语文教学”,授课方式上,还能继续“诗意”吗?如果无法“诗意”下去,王“教授”该怎么上课呢?第三种可能,带领“大”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王崧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中的“特级教师”,在全国15年课改历程中,一直是我等普通教师的学习榜样,但是几乎没见过他在示范课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现在,他登上大学讲台,能否落实以前在小学教育中未曾落实的“自主、合作、探究”呢?我等拭目以待。还有第四种、第五种……一切皆有可能。限于篇幅,不去猜测了。

2 时光难以倒流,机会无法重新拥有

从《福建教育》微信平台最近刊出的文稿得知,王崧舟离开小学去大学,为的是“专业发展”。《史记》载,著名军事家孙武写出《孙子》后,拿着“科研成果”到吴王那里“寻找实验机会”。一位医学专家,有了科研成果之后,往往不是携带成果离开“医院”去“医学院”培训“新兵蛋子”,而是坚守在临床一线。十五年课改,王崧舟一直是“课改前线总指挥”——小学校长。这是一个多么理想的岗位!他完全有可能把他所在的学校办成课改示范校。然而,除了欣赏他几节“满堂问答”的谈话式“阅读教学(其实已经不是阅读教学)”之外,我们几乎不知道他所主持下的这所小学15年当中老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据可靠消息,这几年,他担任校长的学校,学生背诵《弟子规》、四书五经等。让学生死背他们并不理解的内容,在教学目标分类上属于“动作连锁”;本该学习言语连锁的背诵,结果教学目标偏离,成了和语文课八杆子打不着的“动作连锁”。

3登上大学讲台能否胜任工作

学习驾驶,可以坐在司机旁边的副座上“观摩”。学习屠宰,可以站在师傅旁边“观摩”。学习治病救人,仅仅凭借“观摩”可以吗?“观摩+听取经验”可以吗?不可以。“辨证论治原理+临床实习+经验传承”,三方面内容按步骤学习,方可入行。学习“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学设计原理+课堂实习+经验传承”。按这个眼光通览师范院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四年课程表,可以发现四点:[1]以教学设计原理为核心的主干课程没有得到应有重视,甚至并未开设;[2]课堂实习算是有,因为没有“教学设计原理和教学设计技术”作支撑,实习基本也是“水过地皮湿”,全靠入职以后“打磨”;[3]在师范读书的岁月,向谁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认真教过小学的大学老师非常少,按学位要求录用的高校年轻教师也没教过小学;[4]当我们重视师范生教学设计技术的时候,一回头,发现他们的读写技能和语文基础知识离岗位要求尚有很长一段距离,因为他们在12年中小学阶段只顾和分数拼命,没把时间花在真正的语文学习上,上了大学也没认真补课。

杭州师范大学聘请王崧舟任教专业课,王的长处在“向未来的教师‘介绍经验’”。可能有人以为王的长处是课堂指导。如果王的长处真是课堂指导的话,持续在一所学校担任校长15年,学校早已涌现出大大小小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王崧舟”。离开教学设计基本原理和教学设计技术,去指导“徒弟”的课堂,能深入到哪里去?从王崧舟经典的诗意课堂和更多的课堂录像看,王崧舟几乎分不清“频繁问答课(口语交际课)”“阅读活动课”“阅读教学课”三者的区别。王崧舟的有些课是不是教学,都需要打个问号。从已出版的王崧舟教案看,不少教案的教学目标也很模糊,有些不该写入教学目标的条款,也堂而皇之地写入目标。以这样的专业基础,能否胜任“语文课程论”教学?

因为最近网上热炒王崧舟转岗,我也凑热闹写几句。我对王崧舟本人并无意见,对他转岗也无意见。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正在举办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本该是教育教学研究的沃土,本该产生最丰硕的教育研究成果。可是,持续15年的课改,几乎是万马齐喑,仅仅涌现出屈指可数的几位特级教师,还是这么一副模样,这和中华民族的“强国梦”极不相称。但愿从明天起,中国教育死气沉沉这种局面能够打破,能够出现生动活泼的课改新局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