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命题,为独抒性灵的“微作文”创作开渠引水

2015-12-11 0:00:00  点击量:2025

      作文教学分为两个层面:写作指导课和作文讲评课。这两个层面的课堂一直以来是一线教师的边缘课堂,所谓“边缘”是因为有时因课时所限,教科书篇目内容较多,作文教学只能浮光掠影;抑或当堂写作、讲评耗时耗力,短时间内收效甚微,因此文教学缺乏系统性;加之在快餐文化、垃圾信息成堆、电子产品充斥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对文字性的东西缺乏敬畏之心,同时对写作畏难心理强,给作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中现状,笔者在多年语文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一种短时、高效,让每个孩子都得到不同程度训练的“微作文”习作教学方式。 “微作文”就是随时随地随想随记,字数可多可少的灵感捕捉,通过初中三年的坚持,力求让写作成为一种常态,成为孩子们不吐不快的生活追求。从巧设命题——自选体裁——精选素材这三个层面建立学生“微作文”创作体系,在这三个层面中“巧设命题”尤为重要,经过教师精心甄选后确定的命题,才能为学生“微作文”创作起到开渠引水之作用。

一、“相得益彰”式命题

北师大版语文教科书是以单元主题进行编纂的,所选文章皆统领在这一主题内,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作家因人生阅历各异,所选视角不同,表现主题有侧重,因而呈现出的文章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为学生们的创作开思路、提供借鉴,这是这套教材潜移默化在文本中写作指导因子。如结合“秋日撷英”单元主题可选定“说说古人的悲秋情结”“我眼中的秋天”“一叶知秋”“秋之序曲”等命题。结合“历史智慧”单元主题可选定“评说智与勇”“由邹忌的智慧想到的”“小聪明与大智慧”等命题。这样一些命题的写作与文本相得益彰,可随堂点评,将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真正实现以读促写、以写促思、以思促读,螺旋上升式轻松学语文的方法。

【例作呈现】

练笔题旨:结合北师大版八年级(上)语文教科书第三单元的单元主题“临水骋怀”进行练笔: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带着智慧、带着灵魂、带着希望、带着信念。水遇高山则环抱而过,水遇低洼则汇聚成潭,水遇峭壁则冲刷而下,小则为溪,大则成海,遇热则成气,遇冷则结冰。虽无常形,却始终如一,感化万物。对于这样的水,你有怎样的认识与解读呢?

学生文段精选

水是无形的,却也是有形的。遇洼池,为潭,遇山隙,为溪。很喜欢水的这种随遇而安;不卑不亢,淡泊无欲,从不炫耀,从不浮华其表,既来之,则安之,用心去包容,用心去感化,不论是冰,是水,是清,是浊,或浓或淡,水都没有放弃。不要刻意去改变什么,不必对困难敬而远之,水滴石穿,靠的是毅力,滴水成河,江聚就是力量。灵慧山水,悟则深远。          ——马昕《灵慧山水》

二、“推陈出新”式命题

在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尴尬场面“这个题目我们在小学就写过很多遍了,有啥意思!”作为老师碰到这种情况时不要着急,也不要轻易改变自己选择的主题,而是要在学生们认为的老生常谈中谈出新意。例如:“写一件最难忘的事”“记一位最熟悉的人”这样的旧题如若不加以老师的巧引,注定是一次失败的习作。学生会照抄照搬以往的作文或是将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移植在自己作文中,缺少真情实感。我们可以转换思维将这样的命题修改为“那一次,我哭了”“我发现,他变了”“我收获了     ”“我读懂了他(她)的      ”“成长的岁月与你相伴”等等,这样一些题目将笼统的命题细化为具体写某一个方面,某一次感受,这样不仅使学生写作时有的放矢,而且在体裁方面也不难确定。

【例作呈现】

练笔题旨:叙写最熟悉的一个人,可以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可以是关爱备至的亲人,可以是儿时形影不离的玩伴,也可以是指点人生的恩师或独具个性的自己,但是要筛选已有生活素材,抓住特点和细节突出人物性格、特点,写出其独特之处。

学生文段精选

这天,他又钻进女生堆里卖弄起他的幽默来了。只见他把头发一甩,一本正经地说:“各位,我来出几道抢答题给你们猜猜,有没有信心?”女生们都侃累了,伸了个懒腰,不经意地说:“你出的问题对我们来说还不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说吧!”“好,那听好了!请问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家长会的情形,这句歌词是什么?”“是……”女生们一个个全蒙了,都来了个张飞传针----大眼瞪小眼,全没了刚才的自信, “幽默小子”神气地扫视了一圈,说: “当然是,风在吼, ‘妈’在叫,黄河在咆哮了!”“噢!”女生恍然大悟。   ——王巧《我班的幽默小子》

三、“石浪相生”式命题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微作文”教学中,教师所设计的命题就是那一粒让湖面泛起涟漪的“石子”。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引发情感的共鸣行之成文;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引发感悟挥笔成篇;关注学生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触动心灵深处抒写真情实感。这粒小小的“石子”投的恰到好处便能“兴风作浪”,能“推波助浪”,能“点石成金”,能“化腐朽为神奇”, “发乎情”才能才思如泉涌,也才会妙语连珠。这类命题方式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创作的动力,让他们体悟写作的快乐,灵感突现的创作成就感。

【例作呈现】 

      练笔题旨:“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的感受都不同:有同学埋怨每天做不完的作业,幸福离自己很遥远;有同学抱怨自己命不好,出生在贫苦家庭,很不幸福;还有同学说厌倦父母的管束,认为自由自在是幸福,回头想想我们一路走来,你会发现幸福的瞬间总是珍藏在记忆最深处,随意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习作佳句摘录                                    

爸爸的幸福是和妈妈相亲相爱;妈妈的幸福是自己的儿女成才;爷爷的幸福是让爸爸有一份好工作;奶奶的幸福是让孙子长大孝敬她。      —— 尚文康      

当我计较自己没有新鞋穿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些人没有脚,当我计较着自己没有裤子穿的时候,我才发现有些人失去了双腿,所以我是幸福的。双耳失明,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却说:“生活多么美好。”幸福是自己感悟的,他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刘莹                                                                                         

四、“开渠引水”式命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会写作、乐写作源自教师的指导和点拨,还来自教师的巧妙设计,这些都是诱发学生创作的因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时选择的命题给学生的创作设置了障碍,学生耗费时间写,教师耗费时间批改,结果却是毫无效果的失败习作。“开渠引水”式命题就是要教师做好源头活水。例如:通过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话说“闲”。这样一个“微作文”命题,直接出示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写,那定然是写不出多少有价值的思考。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 “开渠引水”:(1)知人论“闲”:苏轼屡遭贬谪,但贬谪生活并未让他对美好生活冷漠、麻木,他依然具有闲情雅致,才会欣赏到这样空明澄澈的月夜之景;他依然踌躇满志,远大抱负不曾在贬谪生活中有丝毫消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从这些词句中可见一斑;这“闲”中有他郁郁不得志的无奈,又有安于现在闲适生活的自得,还有一份被贬为闲职的自慰,这“闲”中五味杂陈。(2)类比说“闲”:王维《鸟鸣涧》中也写到了“闲”,“人闲桂花落”这两份“闲”的意境又有所不同。(3)抚今追昔论“闲”:现代社会人们沉浸在精良的科技制作带来的视听盛宴的享受中,沉浸在“海阔天空”的QQ聊天里,沉浸在“过关斩将”的游戏里,沉浸在无所不有的网络世界里,大家都很“忙”,哪里还有“闲人”去浏览身边的风景呢?从作家经历、同类文学作品对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三个不同角度进行“微作文”思路拓展与点拨,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例作呈现】 

练笔题旨:长期的贬谪生涯,让柳宗元终日在郁郁寡欢中度过,年仅47岁的他,便怀着一腔悲愤离开了人间。然而,他在文学上却留下了绚烂的一笔,与韩愈同倡古文运动,位列“唐宋八大家”,在诗歌、词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以文观人,结合《小石潭记》,你对柳宗元有怎样的认识,请选定一个中心写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文段精选:

他在石潭的远处便闻水声,走近潭边,才发现这个小潭是如此之美丽神秘而又美丽,使他想起当时正辉煌的自己,但坐久了,便倍感寂寥,使他想起失意的自己散心为开心,却使自己更伤心,便扫兴而归。

天才真的是被上帝嫉妒的吗?虽然他在他的年代是被遗弃,但他的文章将流芳百世,小石潭的美,总有一天会被发现的,到那时,绽放的不止是光华。

——冯丽静

      除以上说到的四种巧设“微作文”命题的方式外,还有“问题研讨”式命题,“援疑质理”式命题,“热点追踪”式命题等方法。这些命题方式将课堂与生活、语文与社会、表达与文字相联系,若干命题中总有学生非常感兴趣并能洋洋洒洒行之成文的话题,在独抒性灵的“微作文”创作训练中,兴趣是最为关键的出发点,因此命题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若是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没有任何新意,学生定然是不愿写,更不乐写。巧题如美目,能够点亮文章,激发学生创作灵感,引起学生创作共鸣,真正达到“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豁然开朗之境,让写作成为孩子们心灵的需要。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