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知最是沦落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

2016-11-12 0:00:00  点击量:4862


湖南长沙岳麓实验中学   李平贵   赵小峰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名作,诗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曾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成为千古名句,显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为何会这样呢?且听我细细赏析。

     一、何谓沦落?为何沦落?

何谓 “沦落”?字典是这样解释的:流落、没落、衰落、沉沦,多指陷入不好或不利的境地。琵琶女曾经才貌双全,色艺出众,欢乐奢华;而今年长色衰,门前冷落,孤苦寂寞,转徙于江湖间。白居易贞元进士,历官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才华横溢,但却因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被贬为江州司马。此非“沦落”,何谓“沦落”?

他们之间虽然出身、经历有很大的不同,但在“沦落”上有相同之处:一个“本是京城女”,一个“去年辞帝京”,都是从京都来到遥远偏僻的江州;一个是名满京都的女艺人,一个是名动京师的大诗人,都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一个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一个因直言相谏而遭贬谪,都有由荣至衰的不幸遭遇;一个是“江口守空船”,一个是“谪居卧病浔阳城”,都过着冷落凄清的生活。

为什么他们都会沦落呢?这很有必要说一下。琵琶女是一个艺人,艺人最重要的是拥有高超的技艺,年长技也高。可她却因年长而被人遗忘,其中的缘由,应该与技艺关系不大,那就说明当时的人欣赏的是人之色而非人之技,是重色轻技。而这对于一个女艺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加上当时社会动乱,也给人民带来了痛苦。她弟弟就是因战争而从军。白居易正生活在这样一个不公平、不公正、不合理的社会,必然也会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他们沦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因何相逢?如何相知?

是什么使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当然是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于是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琵琶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诉说了琵琶女的遭遇,勾起了诗人的愁思,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

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相同的时代,相似的遭遇,很容易引发相似的情感。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表达心事的时候,诗人的心弦就已经被拨动而发出了深长的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他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并忍不住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此时此刻,琵琶女与诗人便成为了知己。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由相逢而相知,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毛泽东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像一根彩线,穿起了诗人与琵琶女的颗颗“泪珠”。从结构看,它是全诗两条线索的结合点,是全诗的纲要;从内容看,它是两人情感的共鸣点,是全诗的主旨。诗人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正是为了表现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唤起人们对琵琶女的同情;而诗人写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是为了表现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发郁积于心的左迁之愁、贬谪之恨。这两句把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对自己被贬谪的满腔愤怒、对封建社会冷酷黑暗的揭露完全交织在一起!这样的佳句,难道不应该千古流传吗?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