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背后1 ——“问题解决”脑中发生了什么

2016-11-17 0:00:00  点击量:1603


对于问题解决这一类型,我们做老师的,当读完一个题目,立马有了答案优秀的学生,看到题,能立马出答案。但是,老师和优秀学生都很难觉察自己脑中发生了什么那个答案怎么来的

弱势学生Z(下简称Z),在数学课堂上进行“问题解决”时,经常是这样:列式错了,我读题给他听,或者他自己反复读题,常常就改正确了。

案例:我读题Z解答,结果如下:

1、买1千克苹果5.2元,买1千克梨2.4元,这两水果各买1千克共需多少元?买1千克苹果比买1千克梨应多付多少元?——Z能正确解答。

2、三年级同学开展节约用水的活动,三年(1)班同学每周节约水5.3吨,比三年(2)班同学多节约了0.4吨,三年(2)班同学一周节约用水多少吨?——Z能正确解答。

3、工地上一堆煤5.8吨,第一次运走2.1吨,第二次运走2.7吨。(1)两次一共运走了多少吨煤?(2)还剩多少吨煤没有远完?——Z第一次列式:5.8+2=7.8;我让他自己读题,他这样读:工地上一堆煤5.8吨,两次一共运走了多少吨煤?让他再读题后,列式是:5.8+2.1;让他第三次再读题,他终于正确列式。

最初结论:Z(三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对于没有多余条件的加、减法问题,一步问题能够正确解决。当有多个已知条件时,他有时会出错。但是,还是能够独立纠错。我常想:Z在解决问题时,是不是根本没有仔细读题,看到数字,就随便列式?

我想了解一下Z和优秀学生K(下面简称K)在读题时,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在放松的状态下,我单独地对他们进行了两个小测试。

【小测试】学生读题后“脑中发生了什么”?

小测试1我在书本上任意找到一道已经教过的文应用题(旧人教版三下第103页第10题),让他们读题,读题、再读题。具体操作如下:

 

1)对Z的测试。

第一次看图约十秒,问他看清楚了吗?又让他再看一遍,然后合上书。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平均。过了大约4让他再看

第二次让他看图约十秒,问他看清楚了吗?又让他再看一遍,然后合上书。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4次、一共。让他再想,他补充说,看到车。过了大约4秒。让他再看

第三次让他看图约十秒,问他看清楚了吗?又让他再看一遍,然后合上书。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每次

第四次,让他看图约十秒,问他看清楚了吗?又让他再看一遍,然后合上书。问他,看到了什么?他说,看到2个人、每辆

第五次,过了大约4让他再看——打开书本,看着书本上的图和文字,读题。他这样读:一共有9600千克,我们一共运了4次,平均每辆每次运多少千克?读完后,问他读题后又发现什么?他说,运完、千克。

最后,让他列式:9600÷42400(千克)。又想了大约有30秒。还是想不出第二步。只好跟他讲答案。

2)对K进行测试。

第一次,看图的时候,K也忽视了两辆车,只说出一共有9600千克、我们一共运了4平均每辆每次运多少千克”。

第二次,让他读题的时候,他能够完整读题,并且正确列式解答。

小测试2我在空白的纸条写上“有一张带田字格的纸,每行可以写30个字,总共20行”,让他们读完之后说说想到什么,还想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具体操作如下:

1)对Z的测试。

第一次,Z读完之后,问他想到什么?他说是格子。我追问是一格还是一张纸,他说是一张纸

第二次,让他再把字条上的字读一遍,问他还想到什么?他一时话可说,作思考状

第三次,读完字条上的字之后,又问他,头脑中的那一张方格纸大约有多大?用手比划,长和宽。大约是A4纸那么大

第四次,读完,又问他还想到什么?他说,20格,宽20

第五次,读完,问他能求出什么?他说能求出“30×20600”。问他是求出什么?作思考状约十多秒后无言。在我说出是求出一共有几格之后,Z很高兴地说对。

2)对K的测试。

第一次,当他读完之后,问他想到什么?他说想到了一张方格纸,它的长有30格,宽有20

第二次,读完后,他说想到了30×20=600。

【分析】小艺读题时脑中显现多是“汉或数字”。

ZK的测试之中,不难发现,他们在“阅读题目之后”,有明显的区别。Z在阅读题目之后,脑中显现的大多是“汉字或数字”,而K在阅读之后,脑中显现的是图,是一幅幅情境图。

比如,当一个人读到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这一句话时,不同的人脑中现的一般是不一样,通常有这样几种情况:脑中现丰富的画面,比如雷声等画面脑中远处传来轰隆隆的声音这些字符;耳畔回响这句话的声音;④模模糊糊有个感觉

以上四种情况,第一种是最有价值(信息量大)。教学时,如果学生也和老师一样,看到题目脑中立马能蹦出丰富的画面,那么这个学生一定会进步——这就是K阅读之后能够正确解答的原因。

那么Z属于哪种偏好呢?第二种!也就是说,他看到或听到一句话的时候,脑中出来的多是字符,也就是一脑袋汉字或数字,即一脑袋符号”——死记硬背就是这么炼成的!这么说有根据么?从上面的测试以及我平时跟他的交流中发现Z的特点:①心算突出。当心算的时候,脑中存的是符号(数字),这正好是他的偏好,再加上他的嘴巴不停的发出声音(用声音辅助记忆),如虎添翼,心算突出就理所当然了;背古诗突出。古诗没有多少字,他很容易把这些字(符号)记在脑中,至于这首古诗的意思,估计他就不清楚了。

为什么有些“问题解决”的题目他也能做对呢?——模仿比如刚学了连除,看见数,他就套上去了,还好,套对了,一到考试,各种题目都有,他就傻眼了。那么,他是怎么形成这种偏好的呢?可能与他的家庭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老师有关。

阅读背后发生的原理,提示我们课堂上必须时刻注意,孩子答案的背后隐藏的想法,以便提升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促使课堂走向灵动而高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