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背后2 ——训练学生“问题解决”时“脑中有图”

2016-11-17 0:00:00  点击量:1814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维诺德·米侬(Vinod·Menon)教授及合作者在最近发现,许多数学学习障碍者,其主要问题出现在他们无法将数字和其对应的符号联系起来,无法把文字或者数字,“翻译”成图像,流畅地取回数学知识。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主要任务就是在儿童早期阶段的学习,提供可靠的脚手架,不至于使这些儿童持续地使用效率较低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通过数学阅读训练,促使问题解决有困难的弱势学生Z(下文简称Z)在问题解决时“脑中有图”的训练方法。

一、让“大脑热身”

大脑是身体的一部分,进入比较“剧烈的运动”时,也是需要启动的。让“大脑热身”有多种多样的方法。

【案例】

①看到5,问Z想到了什么?他说:想到了称勾。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只是静静地坐着。他在得到启发“可以想到5个苹果”时,大脑才开始活动起来,他说,他想到了5条鱼,还想到5棵玻璃珠子…… 

②问Z昨天中午吃了什么?他站起来,开始起动大脑,眼球向上左右转动,说吃了米饭,还有鱼……

③问Z从家的大门口到学校的大门口要转几个弯?他的眼球又开始向上左右转动,过了大约5秒钟,说有8个弯。

④问Z昨天的体育课将有哪些活动?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活动?此时,他的眼球又开始转动……

【分析】这种让“大脑热身”(在不知不觉中有了许多丰富的画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关键是教育者平时要善于发现这些素材,并且坚持每节课都进行训练。这样,才可能提升学生阅读题目的有效性——阅读后“脑中有图”。

二、让“大脑受训”

1、深度训练。当有了初步的“大脑热身”之后,还可以进行强度更大一些的训练。

【案例】

问Z家前面那一家有几个人?他说有3个人;后面第一家?他说有3个人;左边的那一家呢?他说有3个人;右边的那一家?他还是说3个人。后面第二家?他说有5个人。他在回答的时候,都是想了2秒或者更长的时间。眼睛都在转动,是思考的样子。

继续问“他家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第一家,后面第二家,一共有几人”?他说是3×4=12,12+5=17。对于这样的比较复杂的题目,他居然会用乘法。虽然想了大约10多秒,还是为他高兴。问他在列式计算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房子?他说有。

再继续训练。问他家,左边有几间房子?他说2间;右边有几间房子?他说有3间;前面有几间房子?他说有2间……

【分析】这种深度训练,有效地发展了Z的思维能力,使他在阅读时,脑中不再是出现一个个数字或者是一个个简单的字符。像上面这种叙述比较复杂的题目,如果不是先进行“大脑深度训练”,Z是不可能正确解答的。

2、专项训练。为了提升Z的视觉表象能力,丰富“脑中图象”,可以进行心算的专项训练。

【案例】

让Z想象一块黑板,第一行写上14,第二行写上13,用竖式算乘法(跟上次的方法一样),引导语是这样的:看清楚第一行的14了么?好,看清楚第二行的13了么?好,算一算,第三行是?好,第四行是什么?好,回想一遍,然后告诉老师。在整个引导过程中,确保师生处于放松状态,多鼓励,否则,效果会打折扣。如果Z算得不错,可以加大难度,比如,心算23×14,逐步加大难度,还可以让他每天回家算两个。

【分析】这种训练主要是为了强化Z的视觉稳定性,顺便可以提高他的视觉表象能力,也就是“脑中有图”。

3、随堂训练。在教学实践中,还可以结合教材,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脑中有图”的训练。

【案例】

教学面积单位时,可以这样训练“脑中有图”。

①教学1平方厘米时,可以问Z看到什么是这么大的?还想到什么?他静坐了大约有10秒,想不到什么。教师让他看书之后,他说想到了边长一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一平方厘米。

在联系生活中的“图像”时,他一直无语。在得到“大拇指的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和“笔头横截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之后。Z想了想,最后说他想到了中指的指甲大约是1平方厘米。这时,应该肯定Z的想法,让他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②教学2000平方厘米时,问Z能比较准确地举出这样的生活例子吗?Z无语。教师可以启发全班同学,看看他们自己的单人课桌的桌面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厘米?他们想了很久,只有优秀学生K想到,他说单人课桌的桌面大约有2000平方厘米。因为40厘米乘50厘米=2000平方厘米;学生当堂测量一下是40×60=2400平方厘米。

③教学1公顷多大时,问Z能比较准确的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这个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先举一个例子说,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再让优生说说他们村的面积跟学校的面积比较,如果是差不多的,可以看作是1公顷;如果大约只有一半的就是0.5公顷。Z说他们村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

【分析】这种在课堂上“因材施教”,对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平方厘米、平方米、公顷等关键词,进行“脑中有图“的训练”,促使了学生在阅读时更快、更好地理解了题目——学生通过阅读,寻找“关键词”,并且从“关键词”中,显现出一个个情境图,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4“翻译”训练。

案例

老师课前检查Z昨天晚上的作业时,发现很多问题。他反复思考,无法独立改正。其中有一道找规律的题目如下:

 

老师先让他观察第一幅图,在第一个图形下面标上序号①表示斜的白色正方形,在第二个图形的下面标上序号②表示斜的绿色正方形,在第三个图形的下面标上序号③表示白色正方形,在第四个图形的下面标上序号④表示绿色正方形;又观察第二幅图,分别标出序号:②、③、④、①。然后引导他发现①变到最后面了;再观察第三幅图,标出序号:③、④、①、②。又再引导他发现2变到最后面了。第四步,引导他标出第四幅图序号是:④、①、②、③。最后根据序号画图形。他画对了。

用这样的方法,Z自已成功改正了另一道类似的题目。

上课时,老师让Z做经验介绍:先写各图的序号,再按规律,写出要画的图形的序号,最后才画图。

【分析】Z为什么能自己改正——“翻译”后他的头脑中出现一个个自己理解的画面——“先写各图的序号,再找规律”,很容易帮Z走进题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可经引导学生先把题目“翻译”成“自己理解的题目”,让头脑中出现一个个“自己理解的画面”。

后记:借助上面的模型,经过一个多月,对Z进行“脑中有图”的热身、深度、专题、随堂、翻译训练,他的问题解决能力有明显的进步。其实,许多“数学学习困难者”并不知道,他们“困难”的主原因是阅读时无法迅速、正确地将符号“翻译”成图像。相信,随着神经科学上对于数学学习困难者的研究,可能最终会让这些人认识到这一点的。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