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指挥习惯,改变孩子一生

2016-11-17 0:00:00  点击量:1502


孩子大约在十岁之前,一般都习惯于“服从”家长的“指挥”。家长们也因为孩子自以为是地认为一手带大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切都在自己的引导下成长,一切都在自己的命令之下完成。时间易逝,岁月更替,成人没有多少变化,孩子的变化却时常出乎大人的意料之外。孩子大约在十岁之后,一般都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主见。矛盾就这样产生了——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习惯性主导之间的矛盾就产生了。我以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家长把之前的指令性语言,变为商讨式语言,把句号变成问号。我们都知道这个改变的意义是长远而重大的——孩子在商讨式的交流之中,慢慢地学会正确的选择,在商讨式的交流之中慢慢地体会到了什么是自尊,什么时候是自主——孩子的自主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和强化。

一、改变“孩子还小”的思维习惯

父母们习惯于支配自己的孩子生活。应该穿上什么衣服,穿上多少件衣服,搭配什么颜色,穿上什么鞋子等等。其实,从一开始,父母们就开始犯着错误,一直犯着同样的支配孩子思维的错误。没有多少人觉醒,许多教育者总是错误地以为孩子还小,还不懂事,还不会选择,还不会思考,还不会审美。其实孩子总有他们自己的思考方式,总有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孩子们会观察,会思考。像我的侄儿,出生到现在才只有15个月,大人都没有教他,他自己都会使用手机的许多功能了,如开机、关机、开屏、声音的放大和放小,会玩简单的游戏等。

许多早教研究者都发现,孩子从怀孕5个月后,就有他自己的思维方式了。只不过,思维的特点不同。这就需要成人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引领,训练,促使孩子更为健康地成长。再小的孩子,也会思考,观察,家长一定要改变“孩子不会和孩子还小”这一错误的思维方式,给孩子一片自主的天空,孩子一定会还给父母一个奇迹。

二、改变“命令孩子”的随意习惯

举个例子:昨天,我的爱人一进门就发现正读小学三年级的女儿,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手机。他非常生气,也不管女儿正看得高兴,看得入了神,也不问女儿正看什么,就一把抢出手机。大声地说:“谁叫你玩手机了?”

女儿回过神来,大声地回应道:“我正在查手抄报的资料。你吼什么吼,是老师叫我们查的。”爱人一下无语了,不过为了说服孩子,还是申辩道:“还正,小孩子就是不能玩手机。”女儿又不服地说:“我又没有玩,我是在查材料。”爱人也大声起来了,继续雄辩说:“我前几天看见一个教育专家说,查材料,要看纸质的材料,不能到电脑或者手机上去查。如果总是依赖电子产品,到时候脑子都不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女儿还想争辩。我只好做一下老好人说:“还是去书本上查吧。”女儿不高兴地去看书了。

我想,通过这个例子不难发现,做父母的随随便便去指挥自己孩子的后果有多难堪。其实那个所谓的专家,强调的是要看纸质的材料,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家里不是图书馆,有些材料要查找并不方便,也不一定在家里就能查得到。有时上网查一查,说不定更方便一些。哪个家庭的藏书可以跟网上的材料相提并论?或者,爱人可能没有发现孩子正在看的是作文材料,也不知道是老师布置查找的,否则也不会自讨没趣了。所以,“命令”是不可以随便下的,否则只能降低教育者自己的威信,使“令出即行”慢慢地变成“令出不行”。

三、改变“命令孩子”的强制习惯

许多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每天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他们必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这是无可非议的事情,是好事。问题是,怎样养成?举个两个例子。

1:下午4时左右,爱人准备一家子到老家去看海。他说:“孩子,我们赶快到陈城去看海。”孩子马上回应说:“我不想去。”爱人生气了加大语气:“这一次一定要去。”孩子回屋关门,不言不语。爱人怒气冲天,正准备发作。

我敲门,对孩子说:“你在做什么?”“我正在做练习。”“我们过十分钟去,好不好?”孩子无语。我继续说:“我们过半个小时去,好不好?”孩子想了一会儿说:“再过15分钟。”“好。”15分钟之后,我们顺利出发。

2:晚上,同学带正读小学5年级的孩子到家。电视正播放辽宁队与青岛队的篮球赛,俩孩子很兴趣,看着看着就站了起来,慢慢地移向电视机越来越近。同学着急地,愤怒地指责说:“跟你说过多少次了,看电视不能走太近,走太近看完会近视的。”“你总是这样,跟你讲话,你总是不听。”孩子不高兴地退回原来的地方,过了一会儿又走近了电视。同学发怒了……孩子难过地走到了门外……

从上面的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商讨式教育方式在孩子慢慢长大,变得更为“懂事”之后,效果是比较好的。我想,孩子从小就被迫执行家长的指令,被迫服从家长的指挥,致使孩子们天真活泼的性格长期被强制压抑着。长大之后只有两种结果,一是形成奴性性格,二是形成叛逆的性格。这两种结果都是家长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一种是孩子长大之后,完全没有生活的自主能力,甚至就象是一部机器,任人操控;另一种通常是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我以为,为了孩子,教育者应该改变一下交流的方式,对话的方式——如果孩子的选择往往比较感性,缺乏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那么,家长需要利用问题或者谈话,进一步引领孩子进行深入思考。为什么同意,为什么不同意?同意的后果是什么?不同意的后果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或者还可以做什么等等。

“改变指挥习惯,改变孩子一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父母的习惯的改变,耐心的改变,能力的改变,还需要提升家长的教育智慧,还需要家长不断地思索,持续不断地改变。

 

上一篇:教训      下一篇:已经到头了!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