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境复现”教学模式研究

2015-12-16 0:00:00  点击量:3139


情境复现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态度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

情境复现教学的原理依据是认识的直观原理,学生在兴奋、热情的状态下掌握的东西,会理解得更好,知识记得更牢固、更长久,也就促成了学习活动的最大收效,将心理学、教育学融为一体。

通过对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历史教学中的情境设计应坚持历史学的科学性,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发展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规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真实性原则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

第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情境创设时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必须选择典型的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在实际的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适合进行情境教学;二是情境教学的简约性,在一节课中,并不是主体情境的设计与运用越多越好,太多的情境设计会严重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具体来说可分为以下几类:

1.“物具”情境

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历史遗留下来的物品或文物,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如兵马俑,历史人物或历史场景的模型;教师也可采用图片、录像、投影﹑电影片段等多种手段,使历史情境复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心理学上讲,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又可转化为有意注意。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从而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如学生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第一目《虚假“繁荣”的幻灭》的内容时,往往很难体会大萧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通过幻灯片把当时的历史照片投射到大屏幕上,学生很容易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这样就能够把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活动变为富有刺激性的互动性学习,学生由此能够从自身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

再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解放战争》一课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例,教师准备好一段有关“渡江战役”的录像,上课过程中对学生说:同学们一定很想看看当年渡江战役时人民解放军的磅礴气势,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于是全班所有的眼睛都集中到了屏幕上……之后,所进行的课堂提问正确率就很高。

2.问题情境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情境是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景中,使问题含而不露。

比如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

情境一:《北京晚报》1989年1月5日刊登朝阳区新源里一中高源同学给编辑部的一封信,内容如下:编辑同志,我是一名中学生。现在一些家长经常犯法:如私拆他人信件等。宪法中明文规定不准私拆他人信件,难道对家长不适用吗?

情境二:罗马共和国早期,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洛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①法官会怎么判决?为什么?②当时的罗马是怎样处理这个矛盾的?③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④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情境三: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丽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之后,克丽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①请问法官会判给克丽奥佩特拉和她的儿子享有罗马籍吗?为什么?②这种现象合理吗?

情境四:布鲁图是伽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20个金币,并立契约30天以后归还。但30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贵族卡西因此告上法庭,要求布鲁图做他的奴隶。请问:①法官会同意卡西的要求吗?为什么?②那么卡西可以随意处置奴隶布鲁图吗?为什么?③既然这样,为什么课文提出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这些情境的创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具有梯度性、开放性和现实性,为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各小组热烈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地发挥。由于学生的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表演情境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演情境:假如你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思维。笔者在处理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课第一目《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的难点,如何理解拿破仑对外战争两重性的特点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种人,第一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残余,第二种是法国的大资产阶级,第三种是法国普通人民,第四种是被占领地区的广大人民。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这四种人对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分别持什么态度?学生进行讨论,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指出:他们不同的态度正说明了拿破仑对外战争的两重性……这样就把一个模糊的问题明朗化了,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发展。

根据教材需要,教师还可让学生扮演某些历史角色,把某一段关键的历史情节表演给同学们看,以帮助他们理解教材。教师课前把表演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作准备。每当这时,学生总是积极响应,毛遂自荐扮演各类角色。为了扮演好每一个角色,使其更直观,同学们尽其所能,把这些角色演得活灵活现,令其他同学看到了一段活生生的历史,课堂效果自然很好,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语言情境

历史学科过去性的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的讲课必须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引人入胜,才能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语言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着很大的指向性作用。提高感知效应,情境会更加鲜明,并且带着感情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景,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

当教师讲述仁人志士献身祖国的英勇事迹,并且充满敬意时,学生也会情动而相随;当教师讲述某些奸凶的与敌勾结、出卖民族利益,并且充满仇恨和蔑视时,学生也会对其产生憎恨。正所谓以情动情,师生感情达到共鸣的境地,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所说的情感的感染性。

5.音乐情境

事实上,大部分音乐作品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一课第一目《全民族的抗战》中日本制造的“九一八事变”的时候,先给学生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让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被这首歌曲震撼了,在这种情景之下学习,学生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学习,他们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再比如,讲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目《秦统一六国》时,配以《秦王破阵乐》﹑《将军令》等古典音乐,迅速将学生引入到“秦统一”的历史情境之中。讲第三目《秦始皇的暴政》中的“焚书坑儒”时,配以凄婉﹑苍凉的古代古筝乐曲,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在“焚书”的余烟中,感觉到一场文化的浩劫,从感性的角度出发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悲剧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强调它对自由探索精神的扼杀和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通过这些古典音乐,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