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2015-12-16 0:00:00  点击量:2850


一、课题理论依据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是情境教学的理论依据,它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并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阻碍和抑制作用。情境教学法要求创设的情境就是要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心平气和、耳目一新,促进学生心理活动的展开和深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 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 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问题情境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问题教学法或谈话法。20世纪初,杜威曾提倡过问题教学,其核心就是问题情境,此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为“设置问题情景——确定问题——拟定解决问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布鲁纳的问题教学法(又称发现法)也主张创设问题情境。他认为:“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教学理论,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这一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产生问题情境;分析问题情境;问题情境的反思。“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问题富于学生熟悉的情境中,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它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恰当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学习方法和相应的教学原则精心设计的,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创造性劳动,这样的情境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散性、多方位思考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的研究表明,难易适中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足以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在实施探索为本的教育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去寻找答案”。这种对问题的探索与思考将使学生深受鼓励。这种体验常常由于百思不得其解,和长期忍受疑惑的困扰而感受尤其强烈。贝尔纳对此有极为精辟的说明:“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构建过程,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解并不能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所以物理教学应结合具体的物理内容,采用“问题情境——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交流、合作”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符合现代教学理念。这就对我们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更主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