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15-12-16 0:00:00  点击量:2139


《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是“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校本科研引领互溶促进检查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总课题的子课题。从立项开始,课题组就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在研究的两年时间里,边实验、边研究、边修改。2013年11月,将本课题作为渭城区名师工作室的主攻课题,接受渭城区教研室的指导和监督。2014年底,顺利通过渭城区的课题检查。2015年在渭城区名师工作室的总结大会上,对该课题予以表彰。经过两年的研究,“121课题教学模式”从最初的化学学科辐射到物理、生物等理科科目,一些文科接受也借鉴此模式组织教学。“121课题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学校理科教学的主要模式,受到师生的普遍好评。又经过课题组教师在不同活动中的交流,被更多的教师所认同。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研究背景

1、思变引发行动

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新的教育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反思课堂教学行为,关注课堂生态,不再是一句口号,而内化为教师实实在在的行动。课题组教师在反思自身教学,调研本校、本地区的课题教学生态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学质量提高不快,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僵化,课堂结构的不合理造成。满堂灌的模式,将课堂变为讲堂,学生的学习被淡化。深刻的反思,带来新的实践活动。课题组教师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

2、调研找到了病因

为什么满堂灌有那么强大的生命力,为教师所钟爱?满堂灌生存的土壤是什么?课题组老师走访了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地区内的骨干教师,了解到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一是满堂灌能满足教师的“虚荣心理”,讲得好等于上得好,于是教师沉浸在上的好的欢愉中。二是满堂灌模式应用起来顺手、省力。教师从教头几年,下功夫把教材背熟了,便积攒了终生的资本。三是满堂灌能与题海战术遥相呼应。仔细观察满堂灌的教师,他们的另一宝贝就是题海战术。当疾风暴雨班的讲解完成之后,便是乌云压顶般的练习。调研后,课题组老师更坚信了改变的决心,决心在传统教学模式上撕开一个口子,为课题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

3、学习获得启迪。

在新课程实施后,全国各地纷纷展开试验,特别是一些地区在课题教学改革上先行一步。他们在研究传统课堂,在改变传统课堂,想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破茧而生。为此课题组借学校培训的大好形势,争取名额,前往外地参观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等学校的教学模式,都对课题组的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参观学习,不仅带给课题组教师的观念上的改变,而且方法上提供了借鉴。课题组教师知道了课题教学模式要改变,也知道了如何改变。

4、个性化实践带来了突破。

课题组教师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尝试改造自己的课堂。改造自己的课堂,要与校情和学情相结合。外校的成功做法,不一定适用自己。探索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学生、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模式。将别人成功的经验进行改造和完善,使之本土化,才是行动的目标。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对外在知识内化的过程。学习的条件是情景的创设和学生主动的参与,因此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教学意义的生成起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理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建构主义把“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看作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学习观,学习观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又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转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景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际情景下或模拟实际情景下学习,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知识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

2、学习注意力集中理论。

一些学者对学习过程进行调查,发现人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与学习时间的关系如下:

 

图一    学生学习曲线

 

图二    教学曲线

 

图三    教与学效果曲线

从以上三图可知,一节50分钟的课,大多数学生学习时,注意力集中的时段为10分钟到15分钟,。而且我们也有这样的体验: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慢慢就分散了,到下课时又集中了。教学的效果也是一样的变化趋势。教学与学习是相互影响的过程,从教与学的效果曲线看,我们应该把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段控制在此范围内。

3、班级教学理论和分组教学理论。

分组教学是在班级教学的基础上产生的,由于班级教学不能满足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因此收到了责难。一百年来,很多国家都在对班级教学制度教学改革,分组学习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西方一些国家,班内分组是这样进行的:一个班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便进行会诊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丁四个组,甲组自学补充教材,乙组学生上附加课,丙丁两组学生由不同的教师给他们复习基础知识。大约一个月后,对甲乙两组进行附加检测,对丙丁两组进行复习检测。检测后两组再合二为一回到原班进行新课学习。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再进行分组,这样循环直到学期末。

三、课题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学习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使教师再次系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和其它现代教育理论,用新的教育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诸如用新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中,始终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使自己的实验过程有理论的支撑。

2、教学实践目标

⑴明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在安静的学习、独立思考、积极讨论和自主评价,即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给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积极的引导和合适的推动。

⑵实现课堂的作用转变。新课程倡导学为中心,就要把课堂变为学堂,让学生的学习行为“真实地而不是虚拟”的发生。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总是与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的时间分配和深度的思维发展联系在一起。

⑶彻底转变学习方式,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新课程理念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

⑷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课堂要变为学堂,前提是教学模式的转变,在满堂灌的模式之下,不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目标。经过课题组的探索,建立起既能体现个人风格、又能适合学生学习的新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一节课40分钟,按照1:2:1的比例进行分配。具体为学生自主学习10分钟,师生互动20分钟,课题反馈10分钟。者就是“121课堂教学模式”名称的由来。只所以对时间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有两层考虑。一是把学生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二是指明方向,引领教师打破满堂灌的束缚,明确地、不带任何情绪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师生互动---检测反馈,这就是“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周期。一节课,可以有一个周期,也可以有几个周期的组合。

2、教学内容整合。教材将教学内容以文字、数字、图表、图片的形式呈现出来,其传递的信息通过形式的自主学习,能够了解一部分,也有一部分理解不了。整合教学内容,就是要研究教材内容,弄清楚那些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够理解的,那些内容是学生交流可以弄明白的,那些内容还需要教师引导。整合教学内容的另一个含义是改变信息的显示方式,将文字转化为图形、图表;将纸质媒介转化为电子媒介,加入声音和视频,增加信息的可视性。

3、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课堂的组织形式是为完成教学任务服务的,一定的教学内容与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也是动态的。改变课堂组织形式,不仅仅是把桌子围在一起,不仅仅是几个形式围拢着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小组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学习小组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组织”,动态是指不同学科的学习小组,人员组成是不同的;统一学科的学习小组,在不同的时间段,人员的组成可以方式变化。

4、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策略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介等因素的综合考虑。121课堂教学模式”,提倡生成性教学策略,但并不否认替代性学习策略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课堂教学的另一大任务。传授知识,答疑解惑,是“授人以鱼”,不是教学的最高要求。而传授方法,特别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授人以渔”,是教学的上策。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是实践性、行动性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⑴调查研究。一是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状况。二是教师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成果做法。

⑵任务驱动。“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有许多个环节构成。为使研究更为深入,课题组将任务分解到人,每个教师都有相应的主攻任务,同时加强交流,让全体教师随时了解研究进程。

⑶研究与实践同步进行。由于是实践性课题,又以课堂教学为依据内容,所以走“实践---研究---思考---再实践---提高”的路子。教师对上一节课的反思,就是下节课实践的目标。

⑷建立交流平台。为使交流通畅,课题组建立了微信和QQ群,及时交流实践心得,共享实践经验。

⑸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和自主研修”有机结合,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及时了解课题教学改革的新动向,学习课题教学改革的新方法,以充实完善研究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12月至2014年7月)

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课堂教学生态。一是通过高频听课诊断课堂,课题组教师有目的的反思自己的课堂,同时常态化地听其他教师的课,找到了不足。二是通过外出讲课或评课,与外校教师进行交流,发现区域里出现的新模式。三是总结学生普遍的学习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四是对前期的探索总结归类,遴选出有价值的方法和路径。五是分解任务,确保人人负其责,人人有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对已有的“121课堂教学模式”资料再整合。根据开题报告,课题组成员熟悉任务,制定个人研究计划。

2、研究阶段(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

这一阶段是集中实践阶段,根据课题研究分工安排,各位成员积极实践,勇于创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⑴教材内容的整合。要把教材内容浓缩在一节课,而且还要在探究的氛围中进行,就必须重整教材内容。重整教材内容,就要仔细研究教材,认真分析学生学习状况。对于那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理解和同化的知识点,教师只需用预习思考题来检测;对于那些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的疑点,用独立操练试题就能诊断;师生互动要解决的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此类问题重在创设情景,便于开展师生讨论,以讲解、实验、多媒体演示等方式,达到解决问题之目的。因此整合教材内容不是简单的更换知识的呈现顺序和呈现方式,而是用探究实验、探究问题和学生活动组成的学习场,使学习活动得以真实的发生。

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编写了化学《自主学习检测试题集》,《独立操练试题集》。这些题目,就是教师备课的公共资料,不同的教师、不同的班级,根据需要有所取舍。同时课题组开展了20次“同课异构”活动,通过相互听课,在比较中找到合理的整合方法,一些被大家公认的突出重点的问题、突破难点的方法,都被成员所吸收,并用于自己的教学中。

⑵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121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了将“讲堂”变为“学堂”,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的发生。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轰轰烈烈的场面。为此提出了合作学习小组评价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主动性,即是否有计划的学习,是否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观察点是:倾听、记录、讨论、质疑等学习行为是否成为课堂常态。课题组教师根据学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圆桌式”、“临近组合式”、“同桌互助式”等灵活的形式,使小组活动不为形式所局限。“圆桌式”用于理论和实验课教学,“临近组合式”用于概念课的教学,“同桌互助式”用于习题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操作形式上,也呈现出多样性。“轮流坐庄”、“有奖竞答”、“河底救人”等,这些形式的活动,都与个人积分和小组积分联系,使小组学习的动力无限。令人兴奋的是,这些形式被学生延伸到课外,小组之间不仅比课堂内的实力,也比课堂外的实力。为防止课堂展示时小组落后,组长课前就提醒组员,提前预习一遍,以免课堂上落后。作业中的难题,会有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给全班同学讲解。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⑶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是一系列信息的加工并主动建构的过程,因而最佳的教学策略是学习者控制的生成性教学策略,不是教师控制的替代性学习策略。 “121课堂教学模式”倡导教学策略多样化。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学习有效教学理论和高效教学理论,并选派2批5人前往北京和长沙学习。同时课题组全体成员前往3次西安高新一中听课,实际体验高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策略选择。培训和观摩,开阔了思路,课题组教师自觉地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基础薄弱的班级,采用接受策略。因为教师提出的带有标志的正反例证,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佐料”,从而促进学生接受“例证事实”。对于基础好的班级,采用生成策略。教师营造真实的教学环境,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或探究实验等方式表达出来,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是教学的上策。从“121课堂教学模式”的全过程分析,每一个环节都有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以下方式:①关键词引导法。在自主学习阶段,为提高学生的预习效率,设计的预习指导路线是:划出这部分(段或节)的关键词,再找出这些词之间的关系。②问题驱动法。在“自主展示,生生互评”环节,问题引领是学法指导的宝贵方法。用情景化的问题,能给学生有效地提示,指明学生思考的方向。③实验假设法。学生顺利地完成了自主学习和自主展示,浮在教材文字表面的问题弄清楚后,为引导思维的深入,就进入“师生互动”环节,是专门用来解决小组讨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精雕细刻。这一阶段的学法指导,体现在假设和实验验证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到探究的全过程,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程序,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归类总结,类比发散。或同中求异、或异种求同,都是为了使所学知识条理化、程序化储存。以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为基础,进行推理,学习新的知识的过程,就是类比的过程,以现有的结论为基础,通过推理得出新的结论的过程,这也是类比。种发散的思维法,增大了知识的迁移速度。教学中渗透或使用这些方法,就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小试牛刀”和“独立操练”环节,更多的则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是对解题方法的提炼。

⑷“实践---研究---思考---再实践---提高”的研究之路,使研究过程充满激情。课题组坚持立足课堂做课题的原则,研究的每一步设想,都要经过课堂教学的验证。①特色展示课。课堂组教师根据自己的探索,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邀请全体教师参与,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课题组的教师每人至少上特色课3节。②汇报课。根据“121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每2个月进行一次汇报。全员参与,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听课、评课、磨课,达到共同提高。③示范引领课。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科,每科选出1名教师,在全校进行示范课教学,为学校的课堂改革做好表率。④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在完成中学进行的“互听、互评、互研和互学”活动中,课题组教师率先垂范,执教公开课11节,有10节被评为优质课。同时课题组教师积极参与区、市级的赛教活动,将“121课堂教学模式”向更大的范围推广。课题组2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能手,2人获得市级教学能手,1人获得省级教学能手。⑤交流合作,推广应用。“12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立项后,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各种交流活动,通过示范课和同课异构活动,主动推广成功经验。先后在石泉、兴平泾阳等地交流,13人次展示了“121课堂教学模式”,获得了好评。陕西省名师工作室花落渭城中学后,交流的路子更宽,渠道更顺畅,范围更广泛。有5人次进行了展示。每一次展示课,都是一次促进,激励着课题组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展示获得就像催化剂一样,使课题组处于“激情燃烧的状态”。

3、总结阶段(2015年11月至12月)

⑴做好课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由于2次接受渭城区教研室的阶段检查,过程资料都已经归类。该阶段主要工作是书写个人总结,把课堂研究中的亮点、成功做法和不足之处写出来,课题组进行汇总整理,同时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实验论文、教学随笔、教学反思等。

⑵再上一次汇报课。为向支持课题研究的全校教师表达感谢之情,课题组安排每一位教师都上一次精品汇报课。用足精神,把两年研究的精华浓缩到一节课中,向全体教师展示走向成功的自己。

七、我们的收获

“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起始于2009年,在受到一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启发之后,出于对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取此名称。立项研究以来,课题组教师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总结。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比较稳定的课堂教学结构。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主展示,生生评价;师生互动,提升思维;小试牛刀,自我检测;独立操练,提升能力,是“121课堂教学模式”相互关联的5各环节。

1、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121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模式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提出来新的要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21课题教学模式”的研究,为教师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了看得见的“实体”。经过对“121课堂教学模式”的观摩,教师从心底里接纳了新课程理念,并自觉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转变。新课程重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教学评价,已经成为教师备课的内容。在教案的书写时,不再是单纯纸上的罗列,有教师活动设计,有学生活动设计。课题组教师由于先走一步,积累了经验,成为一些后来者的导师。研究过程也是同伴互助的过程,课题组的老师经常聚在一起,切磋技艺,相互学习。先行一步的他们,将经验和技巧传递给其他的教师,带动了一大片。同时研究带动了学习,课题组是学习的共同体,研究的共同体。成员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与同课头的其他教师分享,在全校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自主学习有实践的含义和学习品质的含义两方面。实践的含义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品质的含义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在自觉意识地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在“121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自主学习反映在预习的主动,展示的自觉,互动的积极和检测的认真,已经出现了“我要学”的学习局面。合作学习是相对于自主学习的又一种方式。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自主学习引发的新思考,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来完成。学生之间合作的方式很多,除了班级内的学习小组外,一些临时性的小组随时产生。如书画组、器乐组、乒乓球组等名目繁多的小组,根据需要随时组建。这些小组为班级完成许多任务,也为班级争得不少荣誉。反映出合作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合作的行为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合作学习之所以兴起,并蓬勃发展,根本原因是为合作学习提供内驱力。除了组建小组是互补的原因外,还有两点。一是目标驱动,小组产生时,就确立了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小组目标是在个人目标的教材上整合出来的。如个人目标确定自己课堂上的发言次数,参与讨论的次数,以此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可以对自己在月考、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位次提出要求,还可以对自己参与集体活动的次数提出要求。小组目标既包括学业目标,还包括品德、活动目标。二是任务驱动。目标是完成一个个任务实现的,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制定任务清单很重要。如自主学习任务清单,自主展示任务清单等。自主学习任务清单是教师设计的预习思考题。自主展示任务清单需要小组长来完成,记录成员自主学习的情况,记录成员参与课堂展示的情况。为驱动成员参与课题讨论,要将展示互动任务分配,“逼迫”一些“心理懦弱”的成员表达自己的观点。经验表明,课堂上不发言的学生,并不是没有思想的学生,只是怕丢面子,不敢表达而已。这样的学生,在一两次成功的表达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变得很主动,很活跃。驱动力的第三个保证是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包括自主学习任务渭城情况,自主展示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方面。一些品德指标也在其中,如助人为乐、遵守纪律、社会实践等。将这些指标量化计分,实行周小结,月汇总,期末表彰的方法。让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小组的主人,成为班级的主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3、促进了课堂结构和模式的改变。课题组的引领作用,使学校的教学模式发生着悄然变化。教师之间“互听、互评、互研、互学”的风气浓了,相互学习不再是校长的意图,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教师向课题组教师学习,一点一点地改变自己的课堂。“我的课堂我做主”,教师做主表现在主动的过程学生的课堂学习状态,从学生的听讲、笔记和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判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掌控学生的学习进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活动的内容丰富了,活动的形式多样了,课堂放射出勃勃生机。课堂结构改变,使教学的手段改变,教学的方式改变。多媒体、微课等信息技术的手段应用在课堂之中,实验探究、讨论(辩论)等彰显思维的学生注入了课堂。同时,课堂的评价不再是教师划的对号和错号,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欣赏、师生之间的激励。多元化的评价,引导学生向成功人生迈进。

4、“121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催生了智慧课堂和特色课堂。智慧课堂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使课堂的组织形式和施教手段更加灵活,更加形象。多媒体、影音等手段不断进入课堂,改变了一根粉笔的单调局面。而微课的引入,使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决方式更为灵活,一些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观看微课,使课题教学效率更高。在同课异构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发挥个体的聪明才智,将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和教师,显示了自己的风格,使课堂特色鲜明。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是为了消除特色,而是为了彰显特色。模式是为了给课堂改革找到一条可行之路,教师收获的是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5、基本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两年来,“121课堂教学模式”从高一化学,逐步推广的化学、物理和生物学科,已经被我校物理、化学和生物教师所采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也被一些学校采用。其基本特点是:以学生学习为基本要求,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彰显教师风格和特色。因此不仅为教学所欢迎,也为学生所欢迎。同时,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技能,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微课和录制教学视频,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幅提高。

6、其它成果。“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也带动了全校教育科研的发展。在这一课题的带动下,学校的教研气氛逐渐浓厚,教学教研成果越来越多。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和比赛中的获奖人数在增多,层次在提高。课题组老师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篇,获奖论文6篇。编辑了“121课题教学模式”系列文集---《121课堂教学模式优秀教案集》、《121课堂教学模式课堂练习集》。课题组教师指导的学生,有58人次或省级学科竞赛奖励。

八、课题研究中的缺憾和设想

1、教师教学理念的“惰性”影响了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课题研究的依靠力量是青年教师,他们有精力,也有热情进行改革。一些骨干教师,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躺在已有的经验之上,对研究有明显的消极作用不能给研究提供正能量。

2、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完备,使研究困难大增。“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始终与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紧密联系。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是研究的途径更广,但由于学校设备的落后,使教师的研究活动遇到困难。

3、课题研究的经费短缺,制约了研究的质量。学校的经费紧张,用于开题研究的很少,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培训费、资料费等不能及时报销,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针对以上问题,课题组有以下设想。一是充分利用省培和市培的途径,多参加培训活动,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促进研究的深入。二是多与省级、市级名师工作室联手,合作研究,使已有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应用。三是鼓励课题组教师多参与各级各类比赛,扩大影响,争取支持。



“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组



2015年12月10日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