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疑立标”情境教学模式

2015-12-16 0:00:00  点击量:3129


所谓“设疑立标”情境教学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充分利用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主的各种教学手段和资源,不断创设和优化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探疑(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设计的指导思想

(一)理论依据

“设疑立标”情境教学模式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出发,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心理学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哲学认识论基础,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方法论基础,以“掌握学习”为课程论基础,以“优化教学理论”为教学论基础。吸收情境、尝试、目标教学法和“三疑三探”、“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等教学模式的积极因素,并统帅于新课程理念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让学生在适宜的学习情境中,学会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反思创新问题,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让教师与学生共同感受生命的价值和创新的快乐,实现教学相长。

(二)功能目标

1.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优化的情境中学习,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落实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内的三维目标。

2.本模式在“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新课程倡导的现代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有效实施。

3.能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创新精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三)贯彻的教学原则

情境化原则,目标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导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激励性原则,巩固性原则,评价反馈原则,创造性原则。

(四)适用范围

本模式主要适用于中小学、幼儿园各学科的新授课,也适用于其它某些课型的教学。

二、操作程序

简单地说,就是在不断优化的情境中设疑立标、解疑构建、当堂训练、评价反思、质疑再探。对应的认识程序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巩固问题、总结问题、创新问题。

(一)创设情境  设疑立标

1、理论依据: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情境”要素。设疑是引思的开端,是创造的基础。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2、教学原则:目标性原则。

3、基本操作:

(1).设置学习情境,导入新课。

(2).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定势,设疑立标可以在所有学生课前预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引导3—5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说出不同的问题,教师边整理边出示,也可以选择恰当的切入口当堂设疑,构成生成性学习目标。

(3).教师根据研读教材和课标的学段要求,补充学习目标,构成预设性学习目标。

4、目的意义:

(1).设情激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求知欲。

(2).通过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确立为生成性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成就感和探究兴趣。

(3).通过情境中设疑立标的过程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注意事项:

(1).设疑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行为上主体优先,生成性目标优先即可,不能追求所有问题都由学生提出来,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立标建立在预习时全体学生提出问题基础上的归类整理,要注意保护所有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在小学低、中、高年级段,初中,高中不同的学段,生成性目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预设性目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

(4).立标是师生共同的,不要简化为教师单方面的示标。立的是学习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

(二)凭借情境  解疑构建

1、理论依据:尝试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说:即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情境、协作共享、对话交流、意义建构。

2、教学原则:主体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合作性原则,主导性原则。

3、基本操作:

自主尝试 ----在灵活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选取喜欢的或适宜的方式自主尝试学习新知识,教师出示导学提示,并在巡视中帮助学生解决基础性疑问。规定时间到后,采取学困生做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办法,整体上了解掌握学生的自主尝试情况。

合作学习----自主尝试解决不了的问题和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选择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解决,教师参与其中一组或几组的讨论。之后,师生进行展示评价。

探究解疑----合作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大部分同学理解

不到位的问题和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通过全班合作或实验或教师的讲解点拨来解决。

4、目的意义:

(1).任务明确,方法灵活,做答、补充、评价都是展示。展示中既有新问题生成也有新问题暴露。

(2).通过合作学习解决中等难度的问题,发现存在的共性问题。

(3).通过实验、点拨、讲解,解决合作学习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本课中的重难点、关键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4).通过情境利用、合作学习、讲解思考继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注意事项:

(1). 自主尝试中,鼓励学生尝试,尝试能够成功。教师的关注点是学困生,要巡视了解并给与适当帮助,别让学困生在起点上掉队。允许学有余力的优等生和中等生超前尝试,为第二环节的合作学习培养好“小老师”。尝试情况的检查评价中要以生评为主,教师适当激励引导。既评问题的向标性,也评学习的习惯性,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这一环节的课堂状态是“静中学”。

(2).合作学习中要鼓励学生交流,用交流促进发展。引导学生互相配合,相互帮助,采取兵教兵的办法,解决中等难度的问题,尝试有难度的问题。优等生要做好小老师,中等生要做好小助手。教师的关注点放在中等生和学困生身上,在全面监控的基础上,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一环节的课堂状态是“动中学”。

(3).实验探究要遵守实验规则。点拨要抓住要害关键,深入浅出,一矢中的。做到“一拨二不拨”。即拨云见日就拨,拨弄是非、拨断琴弦就不拨。讲解要注意少而精,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不尝试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这一环节的课堂状态是“在倾听中思考”。

(4).自主尝试、合作学习、探究解疑是一般性程序,具体教学中可根据实际调整顺序、或一两个环节结合使用,如何变化都要以学定教。

(三)拓展情境  当堂训练

1、理论依据:布鲁姆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应当在课内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

2、教学原则:情境化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

3、基本操作:

教师出示预设的梯级练习题或专项实践操作题,形式灵活地让学生自主练习(以课本中的题目或单元训练专项为主)。

4、目的意义:

(1).通过预设练习题,达到触类旁通,提高学习效果。

(2).在适宜的情境中继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5、注意事项:

(1).练习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帮助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与困惑。

(2).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进行思维拓展训练引导。

(四)聚焦情境  评价反思

1、理论依据: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策略的

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教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2、教学原则:评价反馈原则。

3、基本操作:聚焦主要情境,师生共同总结反思学习中的得失,回馈目标。

4、目的意义:反思是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认识。

5、注意事项:反思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以促进共同进步和发展。

(五) 优化情境  质疑再探

这是本教学模式设计的一个机动环节,可以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和相关课型灵活运用,增强课堂教学的伸缩性。

1、理论依据:狄德罗认为:质疑是迈向哲理的第一步。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周光召认为: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学原则:创造性原则

3、基本操作:

学生在此前学习基础上,质疑产生新的问题,并在全班范围讨论,不能解决的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或学生互编题目,同桌交互解答批改之。或学生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把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4、目的意义:调动学生处于疲劳期之际的学习兴趣,也为课后的预习、学科探究性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指方向、做引导、打基础,起到补充学习目标的作用。这一环节是联系课堂内外的桥梁。

5、注意事项:

(1).不要拘泥于质疑产生的问题一定要当堂解决,重在思维训练,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发散、敢质疑、敢创新,可以留有期待。

(2).自编练习题要体现基础性,关注学困生和中等生的编题情况,发现典型性习题全班练习,并给予鼓励。

三、   实施条件

(一)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研读课标,明确课标要求;研说教材,把握教材特点。

2.教师要具有创设学习情境的学科基本功,掌握优化学习情境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3.教师要不断确立现代教学理念,树立优化课堂教学的意识。

(二)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要具有乐于质疑、积极思考和善于解疑的创新精神。


2.学生要养成自主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