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课堂的三项素养 ——导读·鼓励·煽情

2016-11-17 0:00:00  点击量:1995


摘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导读、鼓励、煽情这三项素养尤为重要,既影响着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又影响着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富有激情地情感体验。

 

关键词:导读  鼓励  煽情

 

    一堂成功、精彩的课堂来至于学生入情入境美美的读书声,来至于情境的煽情、语言的煽情、教态的煽情,来至于一次次鼓励生命从沉睡到复苏,学生也在这样的情境下收获丰厚的知识,收获积极的情感,收获广阔的思维,收获...... 

导读,让“生本”更好地对话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从自己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语文教师朗读的重要性,他说:“朗读好了,备课就完成了一半工作,不,不是一半,而是一大半!”他还说:“师生都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一定是充满情趣的,一定是充满灵性的,也一定是有效的。”1】这不能不说是于老师语文教学智慧的结晶。怎样通过导读,让“生本”更好地对话呢?教学《三个儿子》,我有几个满意的引导。

(一)最基本的读法,凸显读的层次

阅读教学不但要多读,而且必须有效地多读。要有效地多读就必须层次清楚,目的明确,指向性强。

文章中的这一句:“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这是这样指导的。

1.第一层次:读得正确——疏通性朗读。这是认知性的朗读,即要读准字音,疏通字词。

2.第二层次:读得流利——理解性朗读。这是理解性的朗读。理解是一种内化、吸收的过程。而要理解,就离不开思考。因此,理解性朗读要求读者带着思考去朗读。通过引导,孩子们能够理解性地读懂了这一句话。接着——

3.第三层次:读得感情——欣赏性朗读。引导孩子们进行思考:这儿怎么读?为什么?哪些音应读重,哪个地方停顿应长些?这要要根据文章内容,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在这里,我利用“重”字,教给学生“颤读”的方法,学生很容易就读出味来。

4.第四层次:读得动情——体验性朗读。这种动情地朗读,能与自己或听众产生共鸣,这是朗读的最高层次。在上面三种层次的朗读的基础上,我接着引导孩子们多方式的朗读,体验“妈妈”提水的艰辛。那浓烈的情绪,鲜明的节奏,优美的音律,使每个学生学生都得到一种超脱自我的实现。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2】这个目标的排列其实已经指明了朗读训练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不能超越,训练时应该围绕这些目标进行。只有注意到读的层次和指向性,才能有效地提高的效果。

 

(二)创造性朗读,凸显人物个性、人文性

 

1.添词式、提问式朗读

添词式、提问式朗读是“逻辑引读”,“逻辑引读”还有提示式、插叙式等[3]是通过这些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朗读方法。在这里重点介绍添词式、提问式的朗读。教师当学生朗读的引路人,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口诵心惟”读懂课文受到感染,培养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1)给三位妈妈添上表情来说话。

    一个妈妈(炫耀)地说:“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骄傲)地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微笑)地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以简单的提问代替文本的朗读。

一个孩子怎么样?——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三个妈妈被他迷住了。

一个孩子怎么样?——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怎么样?——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整堂课,孩子们的眼睛亮亮的,读得可神气了!

2.想象式、感受式的朗读  

教学《奇迹的名字叫父亲》时,我引导学生这样朗读:这位父亲的哪些细节深深打动了你? 请一组同学来展示。

①想象式朗读:生读:……全身颤抖,嘴唇乌紫。大家能想象到这情形吗?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再读再现两次。

②感受式朗读:父亲照常每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替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个别学生汇报后,我让全班一起再读,接着重复引导: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说……,读……;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说……,读……;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呀!说……,读……。父亲为什么能在这三天时间坚持为女儿做这一切,这就是?作者这样写也是为了表达——爱。

 

鼓励,让每个生命成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是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给以积极评价,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学生深深地吸引到学习上来,使他们积极、自觉、愉快地进行学习;同时使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4】

以习作教学《桥》的续写为例。

1.扩大发言的亮点。

第一位学生起来发言“环境描写”,她借鉴了相关词句库,用了许多好词,把洪水退后的凄凉之境描述出来了。我先惊讶夸她一翻,接着我让她再把刚才的好词和全班分享,这样引来阵阵掌声,也带动不少同学精彩的发言。把这个点扩大,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

2.鼓励后进生发言。

如果说优秀生犹如茁壮成长的幼苗,那么后进生就宛如未扎根大地,在风雨中飘摇的幼苗,他们需要更多阳光的照耀,更多雨露的滋润。这阳光,这雨露,便是教师给予的爱。汇报“环境描写”时,我发现一部分同学不敢举手,就在我前面有一害羞腼腆的女孩,我告诉她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站起来就成功!”并拉起她的小手,她站起来了,依旧是一副羞涩的脸。我轻轻地说:“没事,我可以帮助你。”我发现她镇定了许多。我给她观察课件上的图片,她一连说出了好些词语:一片狼藉、破烂不堪、废砖烂瓦,我再鼓励,她又多说了两句。引来阵阵掌声,真是奇迹!

我想,或者只有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有可能落实“语文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课堂”这一教学理念。

 

煽情,让课堂有更美的风景

还是以《桥的续写》的续写为例。

(一)情境煽情。

生动可感的声音和画面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其声仿佛触手可及、侧耳可听,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课件创设情境,感悟洪水猛烈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洪水如猛兽,席卷了整个村庄,面对死神的逼近,多少人都想着怎样逃离,老汉却是?这样的情境对比,调动了孩子们的情感,使他们进入了“情动而辞发”的境界。

(二)语言煽情。

刘勰说:“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可见,语言是何其重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显得尤为珍贵。

——现在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祭奠他的丈夫和儿子,你看到的是一位怎样的老太太?此时一个疲倦、悲痛的 老妇女形象在孩子心中扎营。有 孩子描述道:老太太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河边,她那极度疲倦的双眼久久地、呆呆地望着那汹涌的河流。此时她的 内心犹如大河里的水,波涛汹涌地翻滚着......

——前来老支书送行的老人家?您和老支书同甘共苦,您时刻不忘老支书的什么?

孩子们有的从老支书资助贫困孩子上学,有的从老支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的则从老支书废寝忘食日夜工作等来解说,将老支书的 形象又一次丰富起来。

老太太需要承受多么大的痛苦啊。所以,我们读起来要特别的沉重、缓慢,把你写的文字的情思读出来吧……这样一引导,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打动了在场的师生,读后还有学生眼里噙着泪花。

(三)教态“煽情”

眼睛是心灵之窗,脸面是心灵之镜。师生的面目表情、动作神态是一种动态的无声语汇,它蕴涵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外显点”。心理学也研究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6%的声调+57%的面部表情。5】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恰如其分地运用目光、面部表情、手势、姿态等态势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直观、形象地进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少共鸣。

当有人认为,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的成功全是因为“煽情、鼓励”时,朱军说:成功在每个人的心里可能都不太一样。他的成功在于他一路坚持,为断“修行”,最终完成“完美”央视主持人这一角色。这跟做一名“成功”的语文老师是一样的,语文老师的素养不仅仅是会“导读、煽情和鼓励”,更在不断的修炼中,每个老师会有更多的“素养”。

参考文献:

[1]于永正.教海漫记》【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

[2]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黄亢美主编.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新课程(中学版)J.课堂上鼓励性语言的重要性2011 (2)

[5]基础教育课程 【J.语文课堂的煽情艺术200611

上一篇:用好错题资源点滴谈      下一篇:爱上你的学校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